教師沉痛呼籲:別再用「教育愛」綁架老師,請給我們有尊嚴的勞動環境

公民老師周維毅投書指出老師在現場遭遇的難題。在新課綱實施下,老師需要多頭備課,除了必修課,還有多元選修課程、自主學習、微課程、還要指導學生做學習歷程檔案……這對於教師群體即是一種壓迫。

▲周維毅提供

▲周維毅提供

新課綱的總綱明訂,多元選修課程開設須達班級數的1.2至1.5倍,但公民老師周維毅投書指出,高中教師的員額編制、基本授課鐘點、部分課程的班級人數卻從未檢討,始終用舊制度來因應新課綱。教師在「多頭」備課、授課的情況下,還要花大量的心力指導學生產出並認證「學習歷程」。「試問教師的工作負擔、授課品質和學生權益,是否在新課綱執行的過程中一併被犧牲了?」

首先,我們先看看老師在現場遭遇的難題。以109學年度的高中公民課程為例,除了「部定必修」的公民課本有經由國教院的審定,其餘像是「公民探究與實作課程」,以及「多元選修課程」、無法計算教師基本授課鐘點的「自主學習」及「微課程」等,都要由現場教師發展及設計課程,這都還沒計入「校定必修課程」及高三舊課綱的選修課程。別忘了,這些課程的表現任務也都要由老師來認證「學習歷程檔案」,也就是說,教師在「多頭」備課、授課的情況下,還要花大量的心力指導學生產出。

這在大型學校來說,已經形成莫大壓力,何況是小校呢?在班級數較少的學校,一校若只有一位公民科老師,上述提到的課程都要由這位老師承擔,試問教師的工作負擔、授課品質和學生權益,是否在新課綱執行的過程中一併被犧牲了?

108強調「素養導向」教學的課綱,若僅調整總體課程結構和教育方向,卻未伴隨改變其他制度,將導致現實永遠追不到理想,不僅漠視教師的勞動權益,也傷害了「白老鼠」學生及家長的權益。教師的工作時間從未被仔細評估,政府不該總是用「教育愛」綁架了教育現場的勞動。若是加上超鐘點的時數,還有各種因應授課、班級經營和行政事務的「隱形工時」,這對於教師群體即是一種壓迫,而政府是否能檢討改正,給予現場老師有尊嚴的勞動環境?

由於新課綱的總綱明訂,多元選修課程開設須達1.2至1.5倍,許多課程亦有協同授課的需求(例如: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、跨領域課程等),也就是說開課的種類和數量都增加了,但是高中教師的員額編制、教師基本授課鐘點、部分課程的班級人數卻從未檢討,始終用舊制度來因應新課綱,現場教師當然會面臨多種課程負擔,以及過度超鐘點授課的現象。

舉例來說,以被列為大考範圍的「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」而言,教師不僅要自行設計課程、指導學生探究並產出報告(形式可以是小論文、專題報告或倡議行動等),其授課難度及個別指導需求大,但是課程的鐘點計算和班級人數(每班30-40人)卻和其他課程等同視之,這是公平且合理的嗎?這個問題,即使可以透過各校開1.2倍課程或增加協同教師獲得解決,但是受限於各種因素,各校也未必依此辦理,最終問題還是留給了第一線教師。

學習資源不平等  學習歷程檔案怎麼會平等?

再來,我們必須看見學生學習的難題。除了教師授課品質因上述情況大打折扣,會影響學生課堂學習外,城鄉、大小校規模、師資等,都是擴大學習差距的因素,導致新課綱的「白老鼠」學生更不容易獲得均等的教育品質,只好向外求援。有些經濟狀況不錯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去補習,催生了補教業者「學習歷程班」、「探究與實作班」、「各學科素養班」等ㄧ系列課程所組成的「課綱產業鏈」,據報導補教業者的說法提到,過去高中階段以高二為補習生源的大宗,但自108年起,高一就開始補習的人數已成長。

試問,那些資源相較不利的學生,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與其競爭?在標榜學習歷程檔案就能展現一位學生高中的學習表現,但是歷程的背後卻因為學習資源的差距(學校規模、師資、城鄉等)而影響產出,造成了起跑線上的不平等。接續,當大學端收到這些學習歷程檔案,是不是有辦法辨識造假?是不是有發展評量標準來評估學生表現?

上述討論都是環環相扣的問題,許多團體和輿論早已提出諸多建議,但是教育部卻未積極回應,放任問題持續擴大,且未提出解決方案。建議教育部應針對員額編制、教師基本授課鐘點和部分課程的班級人數重新檢討,讓具有理想性的課綱「回到人間」,有付諸實現的可能。倘若上述方案在執行上有其困難,那就應重新審議課綱,才能終止亂象

不是老師做不到!問題在「嚴重不足的教師培力」

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不能忽視:老師的能力需要培力。新課綱期待達到的目標,端看整體師資水平是否足以承擔任務,包含素養導向教學、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專業能力,還有新課綱最需要的「課程發展與設計能力」,教育部及相關單位是否提供必要的資源給予現場老師?答案是:嚴重不足。

以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為例,部分學校早在108學年度即開課,然而教育部國教署在109年1月1日才成立北區及南區探究與實作推動中心;109學年大多數學校開課,南區探究與實作推動中心在8月底及9月初和開學同步,辦理共12場的「社會領域研究方法與課程設計工作坊」,以現場需要增能的需求來說,遠遠供不應求

而且,高中教學不宜複製大學端的研究方法,那麼從「增能」到轉化為「高中課程」便需要時間好好發展成課程模組。不過,無論是課程、評量或命題,至今仍看不見開始發展的痕跡。

探究與實作推動中心的成立,旨在協助自然科學與社會領域的課程教學與評量、培訓研究及種子教師等工作。但是,上述工作推動成效不彰,未能達到培力老師、整合資源的功能。建議國教署及推動中心盡速改善,因為現場教師的焦慮早已遠遠超過國教署對外宣稱的推動績效。

蔡總統無法迴避  教育部該正視問題!

面對一連串的缺失,本人已公開建言,也寫信給蔡總統及教育部長,至今仍未回應。

在此也呼籲,我們的民意代表應該花點時間「看見問題」,要瞭解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容易,但非常需要您們投注心力,主管機關才會願意面對問題。另外,活躍在教育界的意見領袖們,也請一起看見教學現場的困境,讓我們不只是看見您們在教育上源源不絕的創造力,也期待您們能夠有同理心看見這些難題,一起發揮影響力。

小檔案|周維毅

台北內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,經營「公民教師周維毅」臉書粉專,提倡思辨、批判與多元觀點的公民教育;重視均質教育,融入創新教學,建構全球公民素養。

延伸閱讀

周維毅 周維毅

周維毅

內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

台北內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。經營「公民教師周維毅」臉書粉專,提倡思辨、批判與多元觀點的公民教育;重視均質教育,融入創新教學,建構全球公民素養。

翻轉教育電子報

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(每週三發送)

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,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