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志祺:對時事無感?引導孩子關心社會,從這裡開始

孩子對時事超無感?大部分人關心社會議題的初衷,其實不是為了要改變社會,而是因為發現了身邊有趣的事物。所以可以讓孩子從身邊的人事物開始,慢慢認識、關心這個社會。

▲ 台灣知名資訊設計團隊「圖文不符」和志祺七七 YouTube 頻道共同創辦人張志祺。截自志祺七七 YouTube 頻道

▲ 台灣知名資訊設計團隊「圖文不符」和志祺七七 YouTube 頻道共同創辦人張志祺。截自志祺七七 YouTube 頻道

大部分人關心社會議題的初衷,其實不是為了要改變社會,反而是因為發現了身邊有趣的事物,自然而然就開始關注了。

不過,就算有再多熱忱,我們也必須承認,不管是關心哪個議題,都是非常花時間又耗心力的事,在有限的時間裡,不可能關注到每個議題,也不可能給予每個議題同樣多的關注。

那麼,這麼多議題中,有沒有特別值得優先關注的呢?

其實,議題可能有大有小,有些近年才出現,有些已經爭論多年;有些只跟一小群人有關,有些則是整個國家,甚至世界上多數人都關心。我們因為自己的生活經驗、習慣、喜好等因素,不只是在每個議題中,會產生不同觀點,對於哪個議題比較重要,我們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認同的排序。

因此,究竟哪個議題比較值得關注,並沒有標準答案,這些議題也沒有好壞優劣之分,不論是廣泛接觸多個議題,或長期深耕在一個領域,都很值得鼓勵。

以經營社會議題的頻道來說,我們在選擇時事議題時,除了這項議題需要有足夠多的內容可以寫之外,讓我們花更多時間思考的,並不是「這個議題值不值得關注」。頻道觀眾的需求對我們來說更重要,考慮的是「觀眾能不能從我們的內容中獲得新的收穫」?

不只是選題,在撰寫內容時我們也會思考:

我們呈現出來的內容,是否能讓對議題抱持相反立場的兩群人,都能夠從我們表達的內容中獲得新的觀點,或更了解彼此一些。

但是,雖然說是要從身邊的議題開始,是不是有些議題還是比較受大多數人認可啊?

常見迷思1:一定要關心弱勢嗎?

的確,像是身心障礙者、低收入戶、遊民等,大眾普遍認為弱勢的群體,他們的社會福利、長久以來的結構性問題,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領域。然而,這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將參與公共事務的精力,全都放在這些群體上;也不代表我們一定要關心特定哪個弱勢群體,才算得上是個「夠格」的好公民。

另一方面,弱勢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每個議題裡都有很多利益相關者,有在這個議題脈絡下,相對優勢的一群人,以及比較沒有發聲機會,或利益受損的另一群人。

然而,在這個議題中占有優勢的人,卻可能在其他的議題裡,成為弱勢。

因此,主張「關心弱勢」的概念背後,除了鼓勵我們關懷那些比較沒有發聲機會的人,也是在強調同理他人的心態,鼓勵我們在關心議題時,也要學習看到不同人的處境,並且從結構面來思考,怎麼改變這些不平等的狀態。而且,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相對的弱勢者,現在為弱勢發聲的我們,也是在為未來可能變成弱勢的自己付出。

常見迷思2:一定要關心國際新聞、有國際觀嗎?

還有一個跟社會議題有關的常見迷思是「國際觀」。我們常會在媒體上看到鼓吹「要有國際觀」、「要看國際新聞」,或是討論「台灣人沒有國際觀」的文章,往往都會引發熱烈回應。

不過,國際觀真的是關心社會議題的必備技能嗎?

讓我們先來看「國際觀」代表什麼意思吧!在 Google 上搜尋「國際觀」,大部分的討論往往包含幾個面向,像是:

  • 知道世界各地現在發生了什麼事,以及變成這樣的原因
  • 找到自己跟某個國際事件的關係,了解這件事對我們產生的影響

綜合來看,大部分文章強調的國際觀,指的並不是「有看國際新聞」之類的行動,而是指一種開放接納不同事物的心態。簡單來說,是主動接觸和了解更多外面世界發生的事情,給自己更多養分,深度思考個人處境的一種觀念。

因此,這個主張的本質,並不是要求我們非得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跟國外有關的事情上,反而是強調「願意主動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」,以及「不排斥了解外面的世界」的心態。

不論是從身邊的小事著手,或是了解相隔一片海洋,另一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,都可以是我們關心社會的方式。

**聽更多志祺77的專訪

*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《公民可以很有事》,未經同意請勿轉載。

家庭裡的對話練習

親子shopping博客來誠品金石堂momo讀冊

延伸閱讀

志祺七七 志祺七七

志祺七七

志祺七七共同創辦人

一年365天不斷更的時事議題評論型節目製作團隊,由台灣知名資訊設計團隊「圖文不符」開發策劃,團隊共同創辦人張志祺主持,融鑄多年議題設計經驗,以YouTube影音頻道形式呈現觀點。探究範圍包含人權、同婚、兩岸關係、中美貿易戰、能源、政治評論等各種敏感議題,全盤呈現多樣化主題與觀點,獲得不同立場政治人物的一致好評!

翻轉教育電子報

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(每週三發送)

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,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