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老師們期待實體補課?台灣推動遠距教學的三大路障

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北市國中老師私下直言,中央與地方政府想出來的解決方案,並沒有考量到在電視上統一授課,缺乏互動性、適性教學這些重要元素,學生如果聽不懂,無法發問又沒有程度上的分級,「效果怎麼可能會好?」 這位資深老師坦言「非同步遠距教學真的很乏味,除非...

▲ shutterstock

▲ shutterstock

當全世界疫情頻傳,大規模停課已經是現在進行式,台灣反而是少數還未全面停課的國家。台灣防疫措施被國際稱許,然而教育當局面對可能來臨的停課挑戰,「超前部署」了哪些措施? 教育部授權地方政府自訂停課計畫,是「因地制宜」,還是因應停課的「國家隊」尚未部署到位?

受到COVID-19(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)影響,截至4月初,全球已至少有188個國家全面停課、近16億學生改成在家學習,何時復課仍遙遙無期中。台灣已有高中、大學、幼兒園因有確診案例,全校停課。從學校到家長,最擔心的是,萬一有一天全面停課,我們準備好了嗎?

教育部日前定調,若未來一旦全面停課,因應同時線上教學的頻寬壓力,將朝「線上教學為主,廣電頻道為輔」的原則進行規劃。

另一方面,近日傳出同步線上會議平台Zoom有資安危機,行政院、教育部發函學校全面禁用,現場已開始運用線上教學工具演練的教師一片哀嚎:「好不容易把學生教會,現在又得再花時間重新來過了。」原本中央政策力推停課期間直播型「同步教學」,禁令一下,許多一線教師心灰意冷,打算改走回「實體補課」,也就是先讓學生放假,等疫情結束再回學校上課。

到底線上補課的比重該占多少?該採同步還是非同步授課?教育部並未明訂。一位經常北上教育部開會的課程督學說,教育部在疫情之初曾召集各縣市主管,盤點線上平台以及硬體、網路設備等現況,必要時供需要的學校、學生借用。為了因地制宜,這次幾乎完全授權地方政府,自訂停課期間的上課標準,大多數縣市希望學校能做到,線上補課率達50%,其中50%使用同步直播。(看更多>>停課如何不停學?教育部演示線上同步教學)

不過,要讓學生在家上網學習順暢,必備的是足夠的頻寬,和個人化的載具如筆電、平板供應,光是這點就困難重重。

障礙一:學生線上學習載具不足

教學資源最豐富的台北市,108年底即完成前瞻計畫校園高速網路佈建,校內網速自1G提升至10G,調查經濟弱勢學生中,3467人有載具需求,而全市學校已配備20660台載具供借用;有2987名學生家中無網路,教育部也配送2200份無線網卡給北市,如用完可再提出申請。台北市資訊教育科科長陳秉熙甚至指出,因疫情停課時間較長,後續不易找時間補課,大多數教師是「期待線上補課」的。

像台北市這樣的都會區,幾乎家家都有無線網路和不只一台的數位載具;但走出台北,連同屬六都的新北市和高雄市都有困難。

新北市城鄉差距大,部分偏遠地區學生對網路學習較不熟悉,市府緊急準備了3萬台行動載具、3300張4G門號(SIM卡),要提供家中無設備進行線上補課的學生借用。而高雄市統計,35萬名高中以下的學生中,有2萬7,000人家中沒有網路可用,約佔所有學生人數7.5%。

屏東縣調查更發現,家中無載具可供線上學習的學生數高達1/5、家中無網路的學生數也有17%,教育處為趕緊補上缺口,防疫期間追加採購的載具,但最快也要5月底才能到貨。

這群家庭狀況相對弱勢的學生,在這波可能來臨的停課潮中,是最不該被忽略的一群。

長期參與資訊教師社群「教育噗浪客」的楊老師私下表示,學生即使收到緊急徵調來的載具,也需要時間熟悉,包括帳號、設定、下載教學軟體等,都需要學習。3月中就和學生試過遠距上課的他發現,「光是手機、平板、桌機有不同品牌,系統介面也都不同,學生可能找不到麥克風,只會在螢幕前揮手求助,但老師聽不到聲音怎麼回?一晚上光是解決這些技術問題,我就快被學生搞死了......」

因此楊老師建議,老師要把握尚未停課前的時機,先熟悉各種軟硬體、教學平台功能,把傳統授課法調整修改為遠端教學法。學生則要有時間提前熟悉這些工具們,不能只在學校的電腦教室模擬,一定要把行動載具帶回家演練,同時測試網路,「沒有實地演練過都是假的,應該全校或全市『假停課』一天,讓所有問題浮現,這樣回到學校還有老師可以協助解決,也才有遠距教學的可能。」

高雄市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何耿旭則說,進行過幾場線上教學研習,收到最多會員詢問的是「學生家裡沒有網路,怎麼辦?」他建議教育局超前部署,不要等到病毒燒到校園門口,才宣布全時封閉校園;也希望提供足夠的線上教學課程支援,「手把手幫助基層對停課線上教學焦慮無助的老師,屆時才不會一團混亂。」

障礙二:線上教學網路承載,未曾有大規模壓力測試

《親子天下》採訪團隊詢問了部分六都和非六都教育當局,目前還沒有一個縣市做過大規模的壓力測試;而教師們常用的學術網路,平常頂多只有2、3000人上線,一旦大停課,光是台北市預估就有30萬人要同時在線,「這數百倍的用量一定撐不住,光是近2週各校開始零星測試,學術網路就慢到快掛掉;如果老師們只各用縣市強力推薦的『那幾朵雲』,真當掉了怎麼辦?」一位台北市老師私下道出了許多人的憂心。(看更多>>萬一停課怎麼辦?師師當彼此神救援,線上教學資源大搜羅

教育部面對各方詢問,派出僅到任一年的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長郭伯臣向外界說明,他表示,目前全球頻寬都因這波疫情發生壅塞現象,若遠距教學的場域在學校,則視各校連外頻寬及同時上線學生數而定,同時多班連網,「難免會有網路不順暢情形。」

對此教育部定調,為緩解未來可能大規模停課,採遠距教學的高流量衝擊,遠距除同步教學外亦可採取非同步教學,並考量廣電頻道在各家戶觸及率高,將朝「線上教學為主,廣電頻道為輔」的原則進行規劃。

台中市和新北市、高雄市也先後宣布,將與地方有線電視業者合作,在公益頻道試播主題教學影片,讓學生即使停課也能在家看電視自學,或建議由中央徵用無線電視台(台視、中視、華視及公視)做為教學平台,全國統一授課,就不需人人家中都有網路及3C配備。

障礙三:實體課轉遠距學習,觀念制度仍欠缺彈性

不過,這樣的規劃只是突顯出全國各地頻寬與載具不足的事實,真正的學習成效有多高? 一線教師普遍存疑。

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北市國中老師私下直言,中央與地方政府想出來的解決方案,並沒有考量到在電視上統一授課,缺乏互動性、適性教學這些重要元素,學生如果聽不懂,無法發問又沒有程度上的分級,「效果怎麼可能會好?」

這位資深老師坦言「非同步遠距教學真的很乏味,除非電視上的講師都像TED講者一樣會講,不然對於學習動機本就弱的人,可說是完全無用」,他建議如果真要利用廣電頻道,不如安排一些有趣味性、與學科相關的影片,做更生活化的學習,放棄停課期間還得趕進度的思惟,反而是個活化教學的契機。

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也認為,新課綱最重要精神就是自主學習,何不在停課期間讓高中生利用這14天,完成一個有意義的學習計畫?她也強調政府要有「分齡」的停課規劃,例如國小低年級老師,只需要定時上線與小朋友互動,關心孩子在家過得好不好就夠了。

「政府如果把停課在家看成補課,你就要尊重師的自主性,平日上課不會規定這樣盯緊課程進行方式或品質啊,為何線上要規定?這次的危機讓更多的老師們開始接觸,線上學習的資源與工具,這明明是個契機,有機會讓教學的樣態更多元,學生學習更寬廣」,藍偉瑩在臉書公開表示,真正的線上互動式上課,要花更多時間備課;看到各地方政府擬定一大堆線上補課規定,這不是助力反而可能成為阻力,老師才跨出第一步,應該以更多的鼓勵代替規範才對。

遠距教學困難重重,部分地區傾向實體補課

正因遠距教學在配備、技能與親師生心態上,有一定的門檻,部分地區還是傾向支持保守的實體補課。

離島的澎湖縣教育處學管科紀秀玲就說,「學校的線上補課計畫需事先送教育處審查,如果不是那麼OK,其實沒什麼效果,我們會建議復課後再做實體課程」。另考量低年級學生可能不擅長操作科技設備,澎湖縣也建議國小中低年級採實體補課,體育、美術等動手操作型的課程,也採復課後實體補課為主。

宜蘭縣龍潭國小則在線上共備研習中,示範無法進行線上教學時,學校可以如何做「線下」學習的準備。校方召集各領域的老師,規畫出「防疫學習包」,例如國語領域可以進行超前預習單、班書閱讀、寫作練習;自然領域可以出戶外觀察作業,像是夜間觀星,連健康中心的護理師都設計出實用的「防疫學習單」,教學生如何調配75%酒精的乾洗手來保護自己與家人。

任教於新北市一所偏鄉小學的老師S不具名表示,實體教學要改成線上的困難不少,「孩子們平時功課都常缺交了,家長也不太會叮嚀敦促,在缺乏家庭功能支持下,學生會上線學習的可能性並不高」,所以儘管學校有舉辦研習,請學習平台的人來教老師如何使用,但學校評估現實狀況後仍傾向實體補課。

長期投入偏鄉教育的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王政忠就有感而發: 「如果課堂差異化教學能成為教學現場的日常,那麼同步、非同步的課堂離線教與學,才有可能讓真實學習發生,不論是不是在疫情停課期間。而不同起點的學生,因為課堂上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與操作,都有機會在自己的時區內學習,也有能力跨時區與他人交集碰撞」,他說,我們可以祈禱不再有下一次的病毒全球流行,但我們不應該讓疫情來襲之前就存在的「不停課卻停學」,當疫情退去之後仍持續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出現。

延伸閱讀

王韻齡 王韻齡

王韻齡

親子天下記者

教育線記者,對教育政策觀察、現場故事和人物寫作有極大的熱情,以「一日媒體人,終生媒體人」為榮。

翻轉教育電子報

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(每週三發送)

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,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

分享